新华网“向阳红09”船9月16日电(记者余晓洁)“下船后我们将先对‘蛟龙’进行全面检修维护,然后全力投入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中。”“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副总指挥、潜水器本体部门负责人胡震16日在“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从2009年至2012年,来自中船重工702所的胡震亲历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所有4次海试。今年6月至今,他全程参与了“蛟龙”号2013年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目前,“蛟龙”已圆满完成在我国南海、东北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区科考任务,预计19日中秋佳节当日返回至江阴港。
5年来,“蛟龙”号成功下潜作业73次。每次潜水器出征和返回到甲板,胡震总会时而猫着腰钻到潜水器腹部、时而爬到潜水器顶部,仔仔细细给它做个“体检”。
胡震表示,总体感觉是越来越轻松了。潜水器技术状态越来越可靠,性能越来越稳定。本航次第三航段中,7天内下潜5次,下潜强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潜航员对潜水器操控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家与潜水器经过磨合能够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把‘蛟龙’交付给使用单位中国大洋协会后,我就得扎进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中去了。这部潜水器的核心部位——高压钛合金载人舱和机械手等都将由我们自主研制,预计国产化率将达到90%。”胡震说。
胡震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第一技术负责人。多次参与“蛟龙”下潜的叶聪为第二技术负责人。
“蛟龙”号2012年夏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作业的能力。我国第二部载人潜水器选择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比如,我国南海海深约4000米。目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在2000米到3000米。
“4500米载人潜水器有不少亮点。它拥有5个观察窗,满足更多视角科学观察;载人舱仍为三座,但自带楼梯,不用每次出入舱搬梯子;舱内操控界面将更加舒适。此外,它的‘腹部’是平的。这样降低潜水器在母船上的作业面高度,方便潜水器布放回收、维修和入库。”谈起“新作”,胡震滔滔不绝。
据悉,科技部已启动45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中船重工承担潜水器本体研制工作。